昨天我亲爱的爹在微信上讲,他把我的公众号发到他的大学同学群里,获得了一些好评,也给我涨了几个粉丝。
(谢谢我家爸比的同学们,鞠躬)
我就顺势很狗腿的拍了下他马屁:那是,不看看是谁的闺女。
然而我爹已经对我拍的马屁免疫了,只说了句:
(我)有荣耀有面子都是小事,你自己写的开心就好。
突然很感动。
我自觉所有的文学素养都是遗传我爸的,但是大概只遗传到了皮毛。
记事起我家就有很多很多书,我爸涉猎很广,文学史学时政评论体育杂谈什么都看,每次路过书店都一摞一摞往家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妈手里万年不变的《读者》《意林》和《青年文摘》。哈哈哈。
感谢他们营造的氛围,我是个自小就爱看书的孩子。
前段时间好不容易拖着Z先生一起看书,大概看了那么一会,我一本书已经读了三分之二,他共看了十来页。看来白纸黑字对于一个常年敲代码的人来说,不是很有诱惑力啊。
一直觉得在我的性格养成这件事上,我的父母做的非常睿智。
他们教我独立,告诉我,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所以我人生中所有的大事都是自己决定的,从高中学文学理,到报考大学填志愿,到签订第一份工作,到带回家一个男生。
他们从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我,也不会用自己的偏好引导我。
但是吧,在我获得极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有点困扰。
比如说,你见过哪个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高一念完需要他们去开家长会了才问,孩子,你在哪个班来着。
比如说,老师让大家拿成绩单回家和家长讨论下,为下次考试设立目标,第二天看到那个一直考第一的孩子说她的目标是班级前十五名。因为她爸说,目标写第一的话太有心理负担了。她妈说,那你写前五吧。她爸说,别,还是写前十五吧。
比如说,我约小伙伴出去玩,我爸从来不像查户口一样问,你跟谁出去啊,你们去哪啊,什么时候回来啊,只会问一句,要多少零花钱。
有时候我也有点羡慕别人家为孩子跑前跑后的爹妈,因为我爸妈一定是那种“哎呀你自己看着办呗”的家长。
毕竟我娘亲的名言就是:要钱?给。让我给你费脑子?懒。
其实我知道在表象背后是他们的信任。
他们一直相信我是最优秀的。
所以从不拿我和别人比较,从不主动在别人面前炫耀。
他们一直相信我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处理的很好。
所以从不干涉我的生活,从不在我耳边唠唠叨叨。
我们一直是朋友般相处,没有秘密与隔阂,只有天天说不完的叽里呱啦。
因为我知道,即便做错了事,说出来得到的也不是批评和念叨,而是怎么把事做对的方法。
谢谢你们,我才能这样恣意奔放。
谢谢你们,我才能这样独立成长。
我很爱你们哟,一万个么么哒。
怕我家爹妈看到这篇文章会掉鸡皮疙瘩。
赶紧给他们发个红包压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