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某个英文原版书阅读公众号的用户每日一打卡的行为刷屏了,据不完全统计,我至少有10个朋友在认真参与这项活动。

本来没觉得奇怪,好比有跑步习惯的人会经常发发悦跑圈的截屏,权当大家是在自我鞭策英文学习了。直到我发现连圈圈居然也开始分享某某阅读的每日打卡。

这就太诡异了。

按照我对连圈圈的了解,平时连朋友圈都不更新的人,现在朋友圈里只剩打卡记录了。

终于没忍住问了下她,才发现原来是报名参加某某阅读的100天课程,连续80天以上分享朋友圈,课程结束后可以免费获得英文原版纸质书。朋友圈分享不允许分组。

情不自禁为这个营销套路鼓掌。

用四本书的成本换到基本每个用户长时间连续的朋友圈曝光,怎么算怎么赚啊。

于是我就报了个名。

纯粹觉得书有趣,且花一百来块钱督促自己坚持每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英文,好像也可以接受。

于是我被老师拖进了一个目前300多人但明显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壮大的学习群。

从群名来看同期学习应该不止一个群。

细思极恐,哇,好多银子。


知识付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

之前看诗词大会关注过蒙曼教授,在某App上有付费课程,199,讲唐诗的,共100集,每集大概十几分钟。

在我心里,她讲的没有我大中文系的敏强爷爷和陶然哥哥好。想当年中文系一水全都是陶然哥哥的迷妹啊,怎么就没人来包装下我陶然哥呢!

回想大学时光,那学费的性价比简直太高。


真知识不是花钱能买到的。

对于知识付费,心态要端正。花了钱,也是要通过自我努力汲取,知识才能进到脑子里。否则就会和办张健身卡希望秒瘦20斤然而一年只去了几次的我一样。

为了心理安慰而付费,没意义。

以及,纵观所有的付费知识,还是回归书籍本身最划算。


毕竟支付宝预测我2018年的关键词是,

才华。

大概可能因为2017年的我花了大价钱买书吧。

MissLian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