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和Z先生是有计划怀孕的,6周左右就在家自测出两条杠,然后做足了医院攻略,最终打算长妇婴生,7周多去长妇婴刷脸。
第一次B超,做好之后,我在B超室站起来准备擦肚皮上的凝胶,医生把单子放在B超床上,我还没仔细看,先瞥见单子上的“胚芽1”“胚芽2”,一时没反应过来,随口问了句,医生,胚芽1和胚芽2是什么意思啊。
长妇婴的医护人员态度真的都十分的好,B超室的小护士笑着说,你怀的是双胞胎呀,开心不啦。
我:……
怎么形容我当时的心理动态呢。人生第一次如此确切的理解“惊喜”一词为什么是“惊”+“喜”,而当下的我,感受到的应该是“惊”大于“喜”。以至于,现在讲起来有点像小说里描写的类似于“大脑一片空白,事后回想,完全不记得当时回答了什么”的狗血情节。
我只记得出了B超室,把单子递给Z先生看,在Z先生问了同样的问题、我给了同样的答复之后,我找到了另一个一起一脸懵逼的队友。
然后我去上厕所,蹲坑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哭(请理解孕妇的情绪化),Z先生作为一枚优秀且典型的理工男,在医院长廊的椅子上开始查双胞胎的医学论文……
折腾了一会,我和Z先生还是没有办法平静,于是俩人开始绕着医院转圈。我一边转一边反复问Z先生同一个问题,你说我们怎么能怀上双胞胎呢?
转了半天想起来跟爹妈公婆汇报一下,于是又收获了一群没有办法平静的队友,估计当晚全体失眠……
02
再后来,每次去医院产检,都要被N个医护人员问,哎你是双胞胎啊,是自己怀的吗?
emmmmm,要不然呢,你帮我怀的吗?
虽然我很理解人家只是按流程第一步确认是自然怀的还是人工做的,可是每次要被四五个人在不同场合问一遍实在是……很烦。
直到长妇婴建卡,护士在我的档案封面大笔写下“单绒双羊自然妊娠”八个大字后,终于再没人问我了。
最有趣的是早筛门诊的医生,拿着我的病例就乐,说,前面看了几个都是做出来的双绒,你这才是正宗的双胞胎啊,怎么样,开心吧,以后可没人催你生二胎了。
我:……可是我本来也没打算生二胎啊……
03
顺便科普一下双胞胎的常识,是一些如果不是因为怀了双胎估计我这辈子都不知道的常识。
双胎在医学上分3种:
DCDA(Di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s):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简称双绒双羊,在双胎中占比2/3,促排卵和试管婴儿形成的双胎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近些年受人工干预的影响,双绒双羊在双胎中占比会略提升。两个胎儿住在两个房子里,由两个胎盘供给营养,互不影响。
MCDA(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s):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简称单绒双羊,就是我怀的这种情况,两个胎儿由一个受精卵分化而来,DNA一模一样。一个胎盘长出两条脐带,两个胎儿住在一个房子里,中间隔个帘子(羊膜)。因为是从同一个胎盘吸取营养,会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吻合,大约有15%的概率会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另有15%的概率会发生选择性生长受限(sIUGR),无法预防,得不得全看命。
MCMA(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 Twins):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简称单绒单羊。这种风险更高,因为两个胎儿住在一个房子里,中间连帘子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双胎脐带缠绕打结引起严重后果。
04
人家怀单胎的,过了孕早期基本就可以淡定了。而我作为单绒双羊的妈妈,开始了一整个提心吊胆的孕期。每天轮番和Z先生对着两个娃念叨,你们要乖乖的一起长大哦,不要互相抢营养哦。
除了娃本身的风险,双胎孕妇出现妊娠糖尿病、妊娠子娴的风险也比单胎要高,所以我整个孕期都是医院的重点关注对象。
孕早期在长妇婴,人家挂妇科,我看生殖免疫门诊。一开始就被医生开了低剂量的阿斯匹配肠溶片,促动胎盘血液流通,预防妊高症。整个孕期都要更严格的控制体重增长和糖分摄入。
人家单胎早期是每月一次产检,晚期两周一次产检。我是晚期之前每两周一次产检,晚期每周一次产检。
人家单胎常规产检不过就是做做胎心监护,我每次B超不能落。(要时刻监控两个胎儿的大小,一旦出现TTTS或者sIUGR才能第一时间干预治疗)
人家单胎是24周大排畸28周糖耐,我是20周大排畸23周糖耐,毕竟孕期短。唐筛?不用做了,做了也不准,直接上无创。
人家单胎37周足月,40周生。我是35-37周就可以剖,绝对不能撑到38周以上。双胎子宫被撑的更大,剖腹产风险更高,还有早产儿的一系列风险。
单绒双胎是产科最复杂的情况,所以我直接进了特需,全程主任专家门诊+专家B超……乐观的想想,也算是母凭子贵了吧。
05
所幸到目前为止,过关斩将打怪升级的还算顺利。
加油啊,37w冲鸭!
感谢厨师+保镖+车夫+清洁工Z先生的陪伴和付出,爱你的一切。每天讲胎教故事的你最帅了!
车车之之宝贝们,我们一起加油。